wx
婺源  >  旅游资讯  >  〖大家〗谈 | 婺源古村落的类型

〖大家〗谈 | 婺源古村落的类型

更新时间:2021-03-18 小编: 0 1329
导读婺源古村落的类型,按照聚居人群血缘关系可分为单姓聚居和多姓共居二类。按照地理环境可分为河谷型和山地型二类。按照主要产业可分为农业型、手工业型、商业型三类。本文选自作者《婺源古村落古建筑》一书。该书全面阐述了婺源古村古建的发展历史、规划营建、工艺技术、类型、特色、价值。介绍了1...
导读

婺源古村落的类型,

按照聚居人群血缘关系可分为单姓聚居和多姓共居二类。

按照地理环境可分为河谷型和山地型二类。

按照主要产业可分为农业型、手工业型、商业型三类。


本文选自作者《婺源古村落古建筑》一书。

该书全面阐述了婺源古村古建的发展历史、规划营建、工艺技术、类型、特色、价值。

介绍了15处国保文物单位,

29个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

20座古祠堂、200栋古民居,

40幢古宅民宿以及400多处其他古建筑,

是第一部系统论述婺源古村古建的专著。

本公众号将选取书中的部分章节陆续分享,

就教于同好。



 一、单姓聚居和多姓共居古村


单姓聚居古村占了婺源古村落的80%左右。

由于北方士族举族南来婺源定居,或在婺源任职的官员留下来安家落户,选定村基后即由本族人规划开发、建设,一般不容外姓进入立足。

长此以往,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一杂姓搀入者,其风最为近古。……千年之冢,不动一抔;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谱系,丝毫不紊;主仆之严,数十世不改,而屑小不敢肆焉。”(赵吉士《寄园寄所寄》)。

陈去病《五石脂》也指出:“徽州多大姓,莫不聚族而居”。婺源也不例外。如理坑为余氏聚居村,虹关为詹氏聚居村,凤山为查氏聚居村,汪口为俞氏聚居村,裔村为汪氏聚居村、官坑为洪氏聚居村。

而在一个大姓聚居的古村周边,则形成了一批为大姓提供种田、砍柴、抬桥、办理红白喜事等等劳动服务的小姓村落群,并相对固定雇佣关系,形成了明清时期流行于南方的一种具有严格的隶属关系的租佃制度——“佃仆制”。


微信图片_20210318103346

          (洪姓聚居古村——官坑)


这种村落是在当时的经济社会形态下为适应宗族统治管理的需要而形成的。

它的产生、发展也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

北方大族进入婺源时,大多是合族举迁,包括宗族乡党、佃客、部曲等庞大的家族成员。在南迁过程中,不断增进内聚力和排外机制,借助家族财力和势力,占地为主,屯聚成村。在新的自然环境里,他们一方面保持着名门望族的社会心理,另一方面又不得不增强适应土风民俗的能力。

为了防止土著居民的骚扰侵犯,也要求加强聚族而居的内部管理体系和抵御外部冲击的防范机制。

有的宗族进入已有其他姓氏居住的村落地盘,凭借财力、智力和势力发展壮大,以至于排挤赶走原有的姓氏家族。如理坑村余氏努力扩张后,使原来的金氏迁往了延村。江湾原有鲍、叶、滕等姓混居,萧江氏迁入后迅速繁育壮大,使原有三姓都陆续迁出了江湾村。

大姓古村的佃仆也被称作地仆、佃民、庄仆、世佃等等。佃仆,是一种特殊身份,他不是奴隶,但却有一般佃农所没有的特殊从属性。

小姓村落的佃仆与大姓村落的地主之间存在着主仆名分。佃仆没有迁徙的自由,婚配受到地主的干涉,没有科举入仕的资格,甚至言谈、服饰等日常生活小节也受约束。

在法律地位上,佃仆相当于奴仆,但二者也有性质上的区别。地主对奴仆的控制没有限度,对佃仆则有限度;奴仆服役没有回报,佃仆则有回报;奴仆以口为单位计算,没有私有财产,佃仆则有家庭,有一定的私有财产,以户为单位来计算。

佃仆与佃农也有区别。佃农对地主只承担种田纳租的义务,而没有其他附加条件。佃仆则除了种田纳租外,还要为主人承担固定的劳役义务,如守护管理坟墓,操办婚丧葬祭事宜,提供应试服务和抬轿、牵马等服务。

佃仆由于种主田、住主房、葬主山而以契约或宗规家法形式确定与主人的长期稳定关系,其来源有多种形式,或由家内奴仆释放而来,或因佃种地主或祠堂的土地而来,或因无处栖身而被迫居住地主庄屋以致沦为佃仆,或因先人葬于地主山场而沦为佃仆,或因入赘、婚配佃仆的妻女而沦为佃仆,或因生活所迫卖身为佃仆。

多姓混居的村落也“姓各有祠,分派别复祠”(民国《歙县志·风俗》)。村落仍在宗族制度下运行。

多姓氏间通过族长、房长出面协调村落规划建设和管理事务。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宗族形成了自身的势力范围。

宗族之间经济、婚姻、田地都产生了一定的交流成规。大多数村落中各宗族能协调目标和关系和睦相处,通过婚姻关系结成新的血缘共同体。也有少数村落宗族间矛盾处理不好,冲突日甚,形成水火之势。

在多姓氏混居村落,也有的逐步形成以一姓为主,他姓为辅的格局。主姓家族掌握了全村的决定权,辅姓家族只有配合服从。

微信图片_20210318090636

 (李、朱等姓氏共居古村——上严田)


二、河谷型和山地型古村



枕山面水,河曲地宽是建村的风水宝地,这就决定了婺源古村落大多数均沿河而建,这类古村占了80%以上。

溯古坦水(古称“婺水”)往北,分布有思溪、延村、清华等古村。溯浙源水而上,有凤山村、虹关村、岭脚村。理坑村则位于沱川水畔。溯段莘水而上,有汪口、晓起古村,李坑、庆源也位于其支流河边。溯十八里桃溪水而上,有龙山、豸峰、孔村、坑头古村。

这些临水而建的古村,大多建于河曲半岛上,有的村落民居夹河而筑,形成大山深处的水乡特色。

河流绕村,得水的生活、生产之便,有的形成水运码头,如汪口。

有的形成水街景观,如洪村、庆源。

有的形成沿河商业街道,如裔村、游山。

有的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貌,如李坑、秋溪。

河谷型古村以水为灵魂,建筑布局因水就势,给人以灵动清秀的观感。

微信图片_20210318090627 

  (亲水而居的官桥古村)


也有一些村落选址在山高水远的台地形山头或山腰。

这类古村选址一般有三个条件。

一是有较平缓的台地可供耕种,或有坡度较小的地块可供开垦梯田。

二是四周有更高的山峦为其遮挡寒风。

三是林木茂密可蓄水或来龙山脉有水源溪坑。

如段莘乡阆山村,大鄣山乡鄣山顶村、水岚村、程村、戴村,浙源乡周家山村,江湾镇大潋村、篁岭村,溪头乡龙池坮村等等。

微信图片_20210318090609


       (海拔千米的鄣山顶古村)


这些古村大多偎依在山坳之中,以山林出产的野生动植物为生,靠山吃山。

种植业以油菜 、茶叶、玉米、桐油等旱作物为主。

由于山高林密路陡,交通不便,这些村落发展得都不够快,经济、社会、建筑明显逊于河谷型村落。

但是这类古村更多保留了古代风俗,生态环境优美,土墙房和石垒房别有风味,成为现代人们探古访幽的胜地,具有发展旅游业的潜在资源优势。

2222222

(海拔八百米的龙池坮古村)



三、农业型、手工业型、商业型古村


农业型古村占到婺源古村的95%左右。

这些村落以农耕为生,在山麓河畔垦荒造田,栽种水稻、油菜等作物。

在山上开荒垦出旱地,栽种茶叶、玉米、红薯、油茶树、桐籽树等作物。

房前屋后则是菜园,栽种蔬菜。

养殖业以猪为主,兼及鸡、鸭。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村庄农户辟有石砌鱼塘养鱼,成为婺源一大特色水产品:冷水塘鱼。

微信图片_20210318090609

(冷水鱼塘)


手工业型古村不多见。比较出名的有徽墨名村虹关村、采石制砚的砚山村,制作油纸伞的甲路村等。


微信图片_20200907114718

          甲路伞厂画伞工艺)


商业型古村多位于交通要道。

汪口村是婺东“通舟至此”的水运码头,形成了670米长的商业街。

江湾村地当古驿道,沿驿道形成了500多米长的商业街。

清华老街也位于古驿道上,长约1500余米,商铺林立。

微信图片_20210318090136


(裔村商道商铺和路廊)


需要说明的是,在少量手工业型古村和商业型古村中,也有农业生产,只是手工业和商业的因素比较突出而已。


文章来源:  婺源旅游 

上一篇:2019婺源油菜花最新花情,持续播报,敬请关注! 下一篇:

发表评论

提交 验证码: